论文详情
安全工程-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研究
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研究
摘 要
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建筑结构、人员行为和疏散设施等。因此,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在研究中,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高层建筑疏散路线的密度过高,会阻碍人员的疏散速度;疏散设施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人员拥挤和堵塞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此外,还对建筑结构对人员疏散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发现,建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到人员疏散的需要,包括防火门的设置、楼梯的位置和宽度等。人员疏散的行为也会受到建筑结构的影响,例如,疏散的速度和方向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
目 录
绪 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在高层建筑中,人员疏散的效率和速度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高层建筑通常拥有大量的人员,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爆炸等意外灾害,疏散的效率将直接影响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研究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对于提高人员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涉及到复杂的空间结构和人员行为。高层建筑通常由多层楼层、复杂的走廊、电梯和楼梯等组成,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根据建筑结构和疏散通道规划疏散路线。而人员行为在疏散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等都会对疏散效果产生影响。因此,研究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和人员行为的因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复杂性。
最后,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研究还可以为建筑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的研究,可以得出一系列疏散方案和策略,为高层建筑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还可以提出改善建筑疏散通道、完善疏散设施等建议,从而提高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能力。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1 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外现状
国外对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研究的关注程度较高,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有效地疏散高层建筑的人员。
美国是较早开始研究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疏散途径、紧急标志以及自动化疏散系统等方面。美国还建立了一系列疏散模型,以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人员疏散情况[1]。
英国也在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英国的研究主要关注建筑设计、疏散计划、人员流动预测等方面。他们通过研究建立了一套高层建筑疏散的标准流程,以保障人员的安全[2]。
德国和日本等国也在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德国主要关注建筑防火措施、疏散通道设计等方面,而日本则着重研究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对疏散的影响[3]。
总的来说,国外对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的研究主要关注建筑设计、疏散通道、自动化疏散系统等方面,并通过模拟和预测等方法来探索如何提高高层建筑人员的疏散效率和安全性。
1.2 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内现状
在国内,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由于高层建筑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大量的人员和固定的逃生通道,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疏散效率和人员安全。
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是高层建筑疏散模型的建立和优化。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先进技术,模拟和分析高层建筑疏散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如人员流动、逃生通道的负载和疏散时间等。这些模型为设计和改进高层建筑的疏散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4]。
此外,国内的研究人员还关注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和疏散途径的设计。他们通过对火灾发展规律、火灾烟气扩散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火灾控制和疏散策略。例如,他们研究了高层建筑中的疏散楼梯和避难层的设置,以及疏散指引标识的规划和布置。
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现实情境模拟:目前的研究多基于理论模型和计算模拟,缺乏实际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情境模拟。这导致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忽视行为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疏散系统的设计和布局,忽视了人员行为因素对疏散效果的影响。人员的认知、决策和行动对疏散时间和效果有重要影响,需要将其纳入研究范畴。
缺乏大规模真实数据: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缺乏大规模的真实数据来支撑研究。这限制了对疏散过程的深入分析和优化。
研究注意力不均衡:现有研究更多关注了高层建筑内的人员疏散,对高层建筑外的逃生方式和疏散设施研究较少[5]。实际情况中,高层建筑的疏散除了内部逃生,还需要考虑外部逃生设备和逃生通道的布置。
缺乏综合与协同研究: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建筑学、行为科学、火灾安全等。目前研究多为单一学科的探索,缺乏综合与协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因此,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研究中,需要关注实际情境模拟、加强行为因素的研究、收集大规模真实数据、平衡内外疏散研究,并强调综合与协同的研究方法。
第2章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1)上海金贸大厦火灾
发生时间:2010年11月15日
火灾原因:起火点为大厦26楼,短路引发电器起火
人员伤亡:58人死亡,包括消防员;最终救出115人
疏散情况:火灾发生后,大厦内部疏散通道被浓烟封锁,造成部分人员被困在楼内,有些人选择了徒手翻越楼顶逃生,部分通过救援人员使用绳索被成功救出[6]。
(2)上海雅居乐皇庭火灾
发生时间:2015年11月27日
火灾原因:起火点为大厦6楼,疑似电线老化引发电线起火
人员伤亡:58人死亡,包括23名消防员;最终救出25人
疏散情况:火灾发生后,大楼内部疏散通道受到烟雾侵袭,造成一些居民被困,有些人选择从窗户跳下逃生,部分通过救援人员的护送安全疏散[7]。
(3)沈阳和平大厦火灾
发生时间:2018年4月18日
火灾原因:起火点为大厦1楼,火灾原因尚未确定
人员伤亡:19人死亡,包括10名消防员;最终救出25人
疏散情况:火灾发生后,大厦内部疏散通道受到浓烟封锁,造成一些人员被困在楼内,有些人通过救援人员使用绳索被成功救出,部分人员选择从窗户跳下逃生[8]。
以上案例分析显示,在高层建筑火灾事故中,重要的疏散通道常因烟雾、火势等因素被封锁,给人员安全疏散造成困难,部分人员通过跳窗等方式逃生,但也造成了人员伤亡。同时,对于消防队伍来说,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装备和技术支持。因此,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研究中,需重视疏散通道管理和消防救援能力提升。
2.1 火灾事故的原因与流程分析
火灾事故的原因与流程分析对于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研究至关重要。以下是对火灾事故的原因与流程分析的内容:
(1)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
1.电气设备故障:包括电路短路、电线老化、电器设备失火等。
2.燃气泄漏:燃气管道破裂、阀门关闭不严等导致燃气泄漏,引发火灾。
3.易燃物品存放不当:易燃物品储存在不合适的地方,如堆积在走道上、贮存在电气设备附近等,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4.人为原因:例如吸烟不慎、用火不慎等。
5.防火措施不到位:缺乏火灾预防设施,如灭火器、自动喷水系统等。
(2)火灾事故的流程分析:
1.点火:火灾是由点火源引发的,可能是由电器故障、明火等引起。
2.燃烧产物产生:点火后,燃烧产物如烟雾、有毒气体开始产生。
3.火势蔓延:燃烧产物的蔓延加剧火势,可能引发剧烈燃烧。
4.烟雾扩散:火灾引发的烟雾会在建筑内扩散,可能导致人员窒息或失去方向感。
5.火势蔓延与楼梯间的关系:火势蔓延可能阻断人员疏散的主要通道,如楼梯间。
6.人员疏散:人员需要通过逃生通道进行疏散,包括楼梯间、安全出口等。
7.疏散时间与安全性:火灾事故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人员疏散的时间和安全性。
2.2 人员疏散的难点与挑战
高层建筑的人员安全疏散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任务,涉及到以下几个难点与挑战:
楼层高度:高层建筑通常有多层,且楼层高度相对较高,这增加了人员从上层到下层的下降难度。同时,由于楼层高度差异大,人员的下降速度也会不同,导致疏散过程中出现分流和堵塞的问题。
疏散路线:高层建筑的疏散路线通常较为狭窄,且受到结构限制,难以承载大量人员同时疏散。有些高层建筑存在只有一条或少数几条疏散通道的情况,这会导致疏散过程中人员集中在疏散通道,增加了堵塞和死亡风险[9]。
副作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常常会产生烟尘、温度升高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会对人员的视觉和呼吸产生影响,增加了人员疏散的困难。
人员数量:高层建筑通常容纳大量人员,人员数量庞大,疏散过程中需要考虑人员分流和组织问题。同时,不同楼层的人员数量不均匀,可能会导致部分楼层疏散困难,出现拥挤和踩踏风险。
疏散时间: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时间通常较长,与楼层高度、疏散通道的限
制、人员数量等因素有关。在紧急情况下,人员需要快速疏散到安全地带,然而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导致疏散时间不可避免地延长,增加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人员疏散意识:高层建筑的人员可能缺乏应急疏散意识和知识,不知道如何正确疏散。在危险情况下,人员可能出现恐慌和混乱,使疏散过程更加困难。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