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安全工程-吕家坨矿井年产45万吨开拓开采及通风系统设计

发布文件:2025-02-18 16 次 100金币


吕家坨矿井年产45万吨开拓开采及通风系统设计


摘要

 

本文探讨了吕家坨矿井为实现年产45万吨目标所需的开拓开采方案与通风系统设计的综合优化。首先,分析了吕家坨矿井的地理位置、煤层赋存条件及现有生产设施,明确了设计改造的必要性与目标。随后,在矿井开拓方面,提出了合理的井田划分、采区布置与巷道设计,确保了采掘平衡与高效运输。在开采工艺上,结合煤层特性选择了适宜的采煤方法与支护方式,并进行了设备选型与配套,以提高开采效率与安全性。针对通风系统,本文设计了科学的通风网络布局,包括通风方式选择、风量计算与分配、通风设施布置等,旨在构建稳定、高效的矿井通风体系,确保作业环境安全、健康。同时,考虑了通风系统的节能降耗与灾害预防功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此外,论文还关注了矿井的安全保障与环境保护,制定了全面的瓦斯防治、防火防尘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并探讨了土地复垦、废水处理等环保措施,以实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吕家坨矿井;通风系统;生产设施


Design of Exploitation and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nnual Production of 450,000 Tons in Lujiatuo Mine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of exploitation schemes and ventilation system design required for the Lujiatuo Mine to achieve an annual production target of 450,000 tons.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mine’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oal seam occurrenc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duction facilities, clarifying the necessity and objectives of the design transformation. Subsequently, in terms of mine development, reasonable minefield division, mining area layout, and roadway design are proposed to ensure mining balance and efficient transportation. For mining technology, suitable coal mining methods and support methods are selected based on coal seam characteristics, and equipment selection and matching are conducted to improve mining efficiency and safety. For the ventilation system, a scientific ventilation network layout is designed,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ventilation methods, air volume calc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ventilation facility layout, aiming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efficient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to ensure a safe and healthy working environment. Additionally, considering energy-sav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functions of the ventilation system,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urthermore, the paper focuses on mine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mulating comprehensive g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ire and dust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 It also explor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such as land reclama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m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ujiatuo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Production Facilities


 

 

摘要

Abstract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 井田概况

1.2  井田地质特征

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1.4 矿井田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

2 井田开拓

2.1 矿田境界及储量

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3 井田开拓

2.4 开拓部署

2.5 井筒

2.6 井底车场

3 大巷运输及设备

3.1 大巷运输方式选择

3.2 矿井车辆

3.3 运输设备选型

4 盘区布置及装备

4.1 盘区布置

4.2 采煤方法

4.3 巷道掘进

4.4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5 矿井通风与安全

5.1 矿井通风系统

5.2 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

5.3 计算矿井总风量

5.4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5.5 计算矿井通风等积孔

5.6 概算矿井通风费用

5.7 预防瓦斯、火、矿尘、水和顶板等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5.8 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6 矿井提升、排水、压缩空气设备选型

6.1 矿井提升设备选型

6.2 主运输设备选型

6.3 矿井排水设备选型

6.4 压缩空气设备选型

参考文献

致谢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 井田概况

1.1.1 位置及交通

吕家坨矿井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北部,方位在神木县NW15°,直距约33km,行政区划隶属神木县孙家岔所辖。吕家坨矿井在陕北侏罗纪煤田神木北部矿区吕家坨井田的东北部,原属吕家坨矿井2-2号煤层开采井口。目前已有简易公路与包神府二级公路相接,包(头)~神(木)二级公路从井田的东界乌兰木伦河西岸通过,府(谷)~新(街)公路沿井田的南界考考乌素沟穿过。矿井由包(头)~神(木)~府(谷)二级公路向北距神木县孙家岔镇约5.0km,距神府矿区中心大柳塔约21km,距内蒙东胜市110km,包头市242km。矿井向南距神木县店塔镇约21km,距神木县城约43km,距榆林市约150km,延安市460km,西安市830km,矿井向东距府谷县城约87km,过黄河可达晋北各地。神朔铁路沿乌兰木伦河东岸从井田边缘穿过,神朔铁路在黄羊城车站和燕家塔车站分别设地方煤炭集装站,煤矿距黄羊城和燕家塔煤炭集装站分别为20km、5km(见交通位置图1-1)。

距离该煤矿最近的鄂尔多斯机场已开通鄂尔多斯至西安、鄂尔多斯至北京等大城市航班。榆林新机场已建成投入运营,可飞全国各大中城市。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快捷方便。

1-1 井场位置

1.1.2 地形地貌

该井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北端和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接壤地带,地表大部被第四系风积沙所覆盖,地形特点为西南部高而东部低。最高点位于煤矿西部的梁峁上,标高+1270.65m,最低处位于煤矿东北部的沟谷区标高+1092.2m,相对高差约178.45m。

该区地貌单元可分为风沙区、河谷区和黄土梁峁区三种地貌类型,其中以风沙区为主;河谷区在赤家渠沟零星分布,河谷两侧基岩零星出露;黄土梁峁区主要分布于煤矿的西部,梁顶宽缓平坦。

1)风沙区

煤矿范围内广泛分布,占井田面积的五分之二多。

由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平缓的沙地等交错组成。沙丘、沙垄一般长数十米至百米,宽数十米,高一般10~30m,在较大沙丘之间有风蚀所成的丘间洼地,沙丘受西北风吹蚀不断向南移动,地表干旱,缺乏水分。

2)河谷区

仅在沟谷零星分布,河床、河漫滩和阶地次级地貌单元发育,由冲积及风积沙土组成。阶地面平缓,呈条带形,以第四系冲积物为主,农作物及植物生长茂盛。

3)黄土梁峁区

主要分布于煤矿的中部,区内梁峁相间分布,梁顶宽缓平坦。其特点是黄土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度较大,一般40m,由于受外应力作用,形成一系列特殊的黄土地貌,有疏密不等的短小冲沟,现代地貌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时有发生。

1.1.3 气象及水文条件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天气多变,冬季寒冷,夏季枯热,春季多风、风沙频繁,秋季凉爽、冷热多变,昼夜温差悬殊,干旱少雨,全年降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无霜期150~180d。

十月初上冻,次年三月解冻。秋季多为西北风、春夏多为东南风。近年沙尘瀑时有发生。强度和频率较以往有所减弱。

据榆林市神木县气象站近年气象资料主要气象参数如下: 

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 -29.7℃;近年平均气温8.8℃;多年平均降雨量436.6mm;近年最大降雨量 553.1mm;日最大降雨 135.2mm(1977.8.1);枯水年降雨

108.6mm1965年);多年平均蒸发量 1774.1mm;多年平均绝对湿度7.6mbar;平均风2.2m/s;极端最大风速; 25m/s1970.7.18);最大冻土深度 146cm1968年)。

矿井永久水源已纳入矿区的总体规划中,取自神木的瑶镇沟岔水源。三矿工业场地 附近支 沟两岸

为冲、洪积沙砾石层及沙土层,属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潜水含水层,含水较丰富,常有泉水流出。具有就近取水的条件,故矿井水源可靠。

1.1.4 矿区概况

吕家坨矿井始建于1997年,已有两条斜井掘至5-2煤层,采用房柱式开采最下部的5-2煤层,并在井底附近形成一定范围的5-2煤层采空区。

由于井田内沟谷纵横,煤层出露点多,有利于小煤矿开采,井田内分布有12处生产小煤矿,分别开采上部的3-1煤层及井田边部的4-2上、及5-2煤层。除王才伙盘、林海两煤矿(开采3-1煤层)有小部分区域与上部2-2煤层赋存区有重叠关系外,其余上部均无2-2煤层。吕家坨矿井开采范围内存在2-2上2-2煤层,现掘出三条斜井均已见到2-2煤层,开拓巷道基本形成。为确保安全,本次设计按照调整后的开采范围,进行两层煤联合开采予以设计。

矿井附近建有两座电厂和一座35/10kV变电所。电厂有燕家塔电厂、恒源电厂;变电所有孙家岔35/10kV变电所。上述电源点均具有向本矿提供10kV电源的条件,矿井电源可靠。

目前矿区内矿井建设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等需由外地调入;砖瓦、沙、石等大宗建筑材料可就地生产,但多数质量不高,矿井建设时应严把质量关。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地层

(一)区域地层

神木北部矿区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东北部,地层区划属华北区鄂尔多斯盆地分区。大部为第四系风积沙所覆盖,仅在乌兰木伦河、考考乌素沟,勃牛川及支沟有基岩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中生界三迭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富县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新生界新近上新统保德组(N2b;新生界第四系下更新统三门组(Q1S)、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及第四系全新统(Q4覆于各老地层之上。其特征详见表1-2-1。

(二)煤矿地层

煤矿地层由老到新有:中生界三迭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全新统风积层(Q4eol)覆于各老地层之上。

(1).三迭系上统永坪组(T3y)

为煤系沉积基底,煤矿地表未见出露,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26m。岩性为灰绿色巨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含较多的黑云母绿泥石矿物,分选与磨园度中等,泥质胶结。大型板斜层理及槽状楔形层理发育,泥岩常见有巨大枕状菱铁矿结核及包裹体。据区域资料,厚80200m

(2).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假整合于坪组之上,是煤矿的含煤地层,受直罗期河流冲刷及新生界剥蚀,上部地层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现存厚度变化较大,厚度207.32~216.53m一般210m总的趋势西厚东薄,仅在哈特兔沟谷两侧断续出露该组上部地层

本组地层系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岩性以浅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夹少量钙质砂岩、炭质泥岩及透镜状泥灰岩枕状或球状菱铁矿及蒙脱质粘土岩

煤系地层宏观上有如下特点:

砂岩以细、中粒居多,少量粗粒或含砾砂岩,且多集中在煤系上下部位;细碎屑岩以粉砂岩占优势,泥岩多局限于几个层位;煤系中部砂岩相对较少,泥质岩较丰。

1-1 区域地层一览表

       

(m)

分布范围

 

 

 

 

 

 

全新统

(Q4)

(Q4eol)

(Q4al)

以现代风积沙为主,主要为中细沙及亚沙土,在河谷滩地和一些地势低洼地带还有冲、洪积层。

0~27.45

15.49

 全区大面积分布风积沙;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沟的开阔地带分布有冲、洪积层

上更

新统

(Q3)

萨拉乌苏组

(Q3s)

灰黄~褐黑色粉细沙、亚沙土、砂质粘土,底部有砾石。

0~67.45

19.98

分布于沟谷两侧及沟掌一带

中更

新统

(Q2)

离石组

(Q2l)

浅棕黄色~黄褐色亚粘土、亚沙土,夹粉土质沙层、古土壤层、钙质结核层,底部有砾石层。

0~75.3

18.85

零星分布于乌兰木伦河西部

下更

新统

(Q1)

三门组

(Q1s)

褐红色~浅肉红色亚粘土、砾石层,夹钙质结核层。

0~45.70

11.77

分布于吕家坨井田的西部一带,出露铁匠伙畔

新近系

上新统

(N2)

保德组

(N2b)

棕红色~紫红色粘土或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含脊椎动物化石。

0~69.04

19.72

主要分布于吕家坨井田北部。

中统

(J2)

直罗组

(J2z)

紫杂~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底部有时有砂砾岩。

0~76.12

32.58

沿河岸及沟谷有出露

延安组

(J2y)

浅灰~深灰色砂岩及泥岩、砂质泥岩,含多层可采煤层,是主要含煤地层,最多含可采煤层13层,一般3~6层,夹有膨润土粘土矿层。

96.62~243.50

174.93

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沟断续出露

下统

(J1)

富县组

(J1f)

紫红、灰紫、灰绿色砂质泥岩为主,夹黑色泥岩、薄煤线、油页岩、石英砂岩,底部为细~巨砾岩。

0~23.00

15.00

吕家坨井田中部零星沉积

三叠系

上统

(T3)

永坪组

(T3y)

以灰白~灰绿色巨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灰黑~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薄煤线,是含油地层。

80~200

   井田内无出露,为煤系沉积基底

 

延安组含煤岩系为大型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横向变化大,但以可采煤层为特征的垂向层序结构却十分清晰,因而能把井田煤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中旋回岩段;分别含5个煤组,自上而下编号为1~5煤组,煤层位于岩段上部。现简要分述如下:

1)延安组第一段(J2y1

煤矿内无出露,一般厚度53m,东南厚,西北薄大部地区为上、下两个亚旋回5-15-2煤分别位于两个亚旋回顶部。下亚旋回通常厚层状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主,砂岩的上部及下部常有深灰色粉砂岩、石英杂砂岩5-2煤位于顶部。上亚旋回以粉砂质泥岩及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砂岩为主,波状层理小型小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发育。5-1煤位于顶部。

性特征:该段电阻率曲线中高异常;自然电位-25-50mV负异常,曲线形态与电阻率相呼应,组合成枞树形;5号煤组位于其中,低密度、低伽玛、高电阻率、声波时差大,形态呈箱状、指状、双指状和剑状。

2)延安组第二段(J2y2

本段地层平均厚度55m细碎屑岩为主,夹多层薄煤、泥灰岩透镜体及菱铁质岩,以富含瓣鳃类动物化石为特征。

本段含4号煤组,可划分为三个亚旋回,4-24-34-4煤分别位于亚旋回顶部。

下亚旋回:含4-4煤,下部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中部以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煤层,富含瓣鳃类化石;偶夹具迭锥构造的泥灰岩透镜体,薄层浅灰~绿灰色粘土岩或蒙脱质粘土岩。上部为浅灰色粉砂岩。本段砂岩分选中等,磨圆较差。

旋回:含4-3煤,下部灰白色中粒砂岩为主,局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上部为灰白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中部透镜泥灰岩。粉砂岩以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为主。

上亚旋回:含4-2煤,下部以灰细粒砂岩、中粒砂岩为主上部以灰色粉砂岩为主,局部为泥岩,波状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发育,富含植物根化石及瓣腮化石。

该段电阻率曲线异常上高、中低、下高,密度曲线异常沿基线变化,幅值低平;自然伽玛中高异常,105125API;自然电位曲线与电阻率相呼应,中高负异常,-10~-30mV,两者组合成哑铃状。4号煤组分布该段中上部,低密度、低伽玛、高电阻率,形态呈指状、剑状。

3)延安组第三段(J2y3

区内沿东部哈特兔沟谷两侧有出露,本段地层一般厚度49米,层序是个完整单一旋回结构。岩性浅灰~浅绿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层段的上部和下部时有中~厚层状浅灰色中、细粒砂岩,3-1位于顶部。这套细碎屑岩条带状缓波状似水平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发育,并有大量虫孔构造,含较多球状菱铁矿及根土岩,夹煤线,其中有薄煤层。

该段电阻率曲线中高异常,幅值变化不大,相对平缓;密度曲线高值低异常;自然伽玛中高异常,130API左右;电阻率与自然电位、密度与自然伽玛均可组合成箱形,总体形态平缓。3号煤组位于该段顶部,电阻率中高,低密度,负电位低伽玛,形态剑状、钟状、齿状。

4)延安组第四段(J2y4

区内沿东部大沟沟谷两侧有出露,本段地层一般厚度30米,本段个完整单一旋回结构,2-22-2位于顶部,下部是厚层状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其底部多有浅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上部以灰色粉砂岩为主,夹黑色泥岩及不等厚浅灰色细粒砂岩。是一种前积相序。另一种层序结构的岩性以粉砂岩及泥岩为主,仅夹少量中薄层状细粒砂岩,属边缘湖湾,分流间湾沉积物。

电阻率曲线中低异常;自然电位趋于基线、中下部有小负异常,与电阻率组合成枞树状;自然伽玛曲线中高异常。顶部2-2煤层呈特高阻、低密度、低伽玛,形状为钟状、箱状,因火烧电阻率值降低

5)延安组第五段(J2y5

分布于煤矿的西部边界,古直罗河冲刷及新生剥蚀,区内保留不全。本段以砂岩岩性色调浅粗碎屑多为特征。岩段下部的白色灰白色粗~中粒长石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多呈巨厚层状,厚达20.0米,含大量炭化或菱铁化树杆化石及镜煤团块或透镜体。砂岩风化后呈豆渣状而有异于其它岩段砂岩。本段含1号煤组。

(二)第四系(Q)

1)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厚度068.14m一般20m零星出露煤矿中部。为棕黄色~黄褐色亚粘土,局部夹灰黄色亚沙土。无层理,质地均一,上部有少许粉细砂,局夹灰白色钙质结核,有稀疏的垂直节理。

物性特征:电阻率曲线值低平夹犬齿状小异常;自然电位幅值趋于零;自然伽玛曲线幅值低平;密度曲线幅值相对红土稍高于基线,1.82.0g/cc

2)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s及全新统风积层(Q4eol

厚度0~19.43m,一般厚度10m。萨拉乌苏组局部出露于沟谷地带。上部为黄褐色中细沙与亚沙土互层;中下部为细沙及粉沙互层,中间夹薄层黑色粉细沙透镜体,富含蜗牛化石;底部为黄褐色~灰绿色亚沙土和粉沙,具明显的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全新统风积层区内(Q4eol)广泛分布,为灰黄色、褐黄色半固定沙,以细粒沙、粉粒沙为主,圆度好,上部含少量黄土质,中下部沙质纯净、均匀

1.2.2 地质构造

神木北部矿区位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翼~陕北斜坡上。矿区地层总体为西缓倾的单斜,倾角1°左右,坡降一般5~17‰。矿区没有岩浆活动,断层稀少。                             

本井田位于神木北部矿区中南部,地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倾向南东,倾角1°左右的单斜构造,煤层底板等高线协调、疏密均匀,仅在沿煤层走向有一些宽缓的波状起伏。

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1.3.1 煤层及煤质

.煤层

1).含煤性

本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纪延安组,其划定平面范围内可采煤层为:2-2上2-23-14-2上4-24-35-2号煤层,共7层。属于吕家坨三号井开采的为2-2及其以上煤层即2-22-2上煤层,本次勘查涉及的煤层亦为2-22-2上2-2上煤层为主要勘查对象。2-2煤层为钻孔终孔层位涉及的煤层。

2).可采煤层

三矿范围内赋存的煤层有2层2-22-2上,均为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2-2上赋存于三矿煤系地层的上部,第四段地层的顶面,基本全被上覆地层覆盖,在三号井,东部和西部煤层遭受自燃,煤层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于三号井中部大部可采,可采面积1.238km2,其下距2-2煤层间距3.6310.02m,一般5m左右,煤层厚度1.523.42m,平均厚度3.20m向西南隅边界变薄,规律性明显,煤层结构为不含夹矸的单一煤层,偶含1层夹矸,厚度0.14m,岩性为细粒砂岩。煤类为不粘煤BN31,煤质灰分变化标准差1.6;硫分变化标准差0.10;煤埋深89141m;底板标高11281155m。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粒砂岩,局部为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

2-2上煤层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明显,煤层结构简单,煤质变化小,煤类单一,为不粘煤BN31,为大部可采的稳定型中厚煤层。

综上所述:2-2煤层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明显,煤层结构简单,煤质变化小,煤类单一(长焰煤,不粘煤同属一个大类),为全区可采的稳定型厚煤层。

各煤层特征见表1-2。

1-2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含夹矸情况

煤层间距(m

最小~最大

平均

    

2-2上

1.52~3.42

3.2

不含夹矸

3.63~10.02

5.0

井田东北~西

南局部可采

2-2

7.20~8.20

7.70

含一层矸

井田全部可采

.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

煤层均黑色,粉末为褐黑色,弱沥青-沥青光泽,棱角状、参差状断口,部分阶梯状断口。

2).宏观煤岩特征

2-2上煤层煤岩成分以暗煤为主,局部为半亮煤。

2-2煤层煤岩类型以半暗-半亮型煤为主,局部为暗淡和光亮型煤。

3).显微煤岩特征

煤层有机组分含量较高,变化在92.5-98.9%之间,平均可达96.4%。其中:镜质组+半镜质组含量平均为47.1%;半丝+丝质组含量平均为48.2%.

4).煤的视密度

根据煤层样品测试成果,剔除测试异常值,然后采用其算术平均值,2-2上2-2煤层视密度为:1.29t/m3

5).煤的变质程度

各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介于0.487~0.592%之间,属第Ⅰ变质阶段之烟煤,即长焰煤不粘煤范畴。

6).煤的工业分析

煤的工业分析1-3。

1-3 原煤工业分析成果表

项目

煤别

Mad(%)

Ad(%)

Vdaf(%)

2-2上

原煤

7.81-11.49

10.91

3.27-11.82

6.24

32.38-34.96

33.86

浮煤

4.99-6.00

5.25

2.61-3.04

2.77

31.17-34.65

32.48

2-2

原煤

6.08-10.31

9.16

4.51-10.30

7.10

35.89-41.23

38.01

浮煤

4.85-10.11

7.80

2.21-5.00

3.80

36.01-41.11

37.05

1)化学性质

水分(Mad)2-2上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在7.81~11.49%之间,综合平均值10.19%,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综合平均值在4.99~6.00%之间;2-2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在6.08~10.31%之间,综合平均值9.16%,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综合平均值在4.85~10.11%之间;表明该区煤水分含量偏高。

灰分(Ad)2-2上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为3.27~11.82%,平均值6.24%;2-2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为4.51~10.30%,平均值7.10%;均属灰分产率变化小的低灰分煤层。经1.4密度液洗选后,其灰分产率大幅度降低,其值变化在2.61~3.04%和2.22~6.63%之间。

挥发份(Vdaf):2-2上煤层原煤挥发分变化在32.38~34.96%之间,其综合平均值在33.86%;浮煤挥发分(Vdaf):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在31.17~34.65%之间,平均值32.48%。2-2煤层原煤挥发分变化在35.89~41.23%之间,其综合平均值在38.01%;浮煤挥发分(Vdaf):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在36.01~40.11%之间,平均值37.05%。属中高挥发分煤。

2)煤中有害组分

全硫(St,d):2-2上煤层原煤干燥基全硫为0.25~0.46%,平均值0.366%,标准差为0.10。2-2煤层原煤干燥基全硫为0.34~0.49%,平均值0.43%,标准差为0.13,2-2上2-2煤层均属硫分变化小的特低硫煤层。

(Pd): 2-2上煤层磷(Pd)含量在0.002~0.008%之间,平均值0.004%。2-2煤层磷(Pd)含量在0.001~0.004%之间,平均值0.002%,2-2上2-2煤层均属特低磷煤。

(As):2-2上2-2煤层砷(As,d)含量极微,在0~2PPm之间,属Ⅰ级含砷煤;氯(Cl,d)含量在0.001~0.010%之间,2-2上2-2煤层均属特低氯煤。

(F):2-2上2-2煤层原煤氟含量变化在18-70μg/g之间,其综合平均值在42μg/g,属特低氟煤。氟是煤中有害元素之一,燃烧后的挥发物易污染环境,因而必须长期检测。

(Cl):2-2上2-2煤层煤原煤氯含量变化在0.001-0.010%之间,为特低氯煤。

1.3.2 瓦斯赋存情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及地温情况

1).瓦斯

2-2煤层瓦斯含量甚微,每克可燃质(gγ)含氮气(N2)为0.36~8.86mm3,二氧化碳(CO20~0.068mm3,甲烷(CH40~0.03mm3,重烃含量为0。自然瓦斯成份中,氮气占93.0~100%,二氧化碳占0~6.50%,甲烷占0~7.00%,重烃含量为0,煤层瓦斯分带属二氧化碳—氮气带(即CO2N2带)。

2007年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对全省509处瓦斯等级进行了鉴定,2008年1月16日陕西省煤炭工业局以陕煤局发[2008]2号文对2007年度陕西省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进行了批复。吕家坨矿井瓦斯含量很低,甲烷绝对涌出量为0.46m3/min,相对涌出量00.74 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4.43m3/t,属低瓦斯矿井。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