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中药学-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发布文件:2025-02-19 17 次 50金币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指导老师:

实习科目:中药药剂

实习主要内容:枇杷叶膏的制备

实验名称:枇杷叶膏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枇杷叶150g

3.辅料:蔗糖50g

三、实验内容

制法:取枇杷叶,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蔗糖200g,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四、煎膏剂的常规检查

1.相对密度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约2倍,糟密称定,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照相对密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Ⅶ A)测定,按下式计算,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规定。

 

 

式中 W1为比重瓶内供试品溶液的重量,g

W2为比重瓶内水的重量,g

 

凡加饮片细粉的煎膏剂,不检查相对密度。

2.不溶物 取供试品5g,加热水200ml,搅拌使溶化,放置3分钟后观察,不得有焦屑等异物。

加饮片细粉的煎膏剂,应在未加入药粉前检查,符合规定后方可加入药粉。加入药粉后不再检查不溶物。

3.装量 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应符合规定。

4.微生物限度 照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控制加入糖或蜂蜜的量,防止出现返砂现象。煎煮2-3次为宜,浓缩至浓缩液滴至纸上液滴周围无水迹时为度,收膏时一般加入糖或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分装时应待煎膏充分放冷后再装入容器。

2、如何防止煎膏出现“返砂”现象?

炼糖时尽量缩短加热时间,降低加热温度,使糖部分转化,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

3、按传统法收膏标识有哪些?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糖或蜂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收膏时随着稠度的增加,加热温度可相应降低,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

4、煎膏剂与糖浆剂有哪些异同点?

两者都是水提取物加糖或蜂蜜制备而成,糖浆剂是浓蔗糖水溶液,煎膏剂是稠厚状半流体剂型,煎膏剂需要浓缩和收膏,糖浆剂一般不用。

 

完成毕业实习大纲情况

了解中药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烘干等设备的构造、性能。了解中药制剂药材的前处理方法。了解中药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烘干等设备的构造、性能。了解产品质量控制项目及检验方法。掌握医院药房临时用药的配制方法。

 

毕业实习收获体会及不足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中药药剂制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制备枇杷叶膏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正确使用药材、控制温度、掌握配方比例等重要步骤。同时,我也了解到枇杷叶膏的功效,如舒缓咳嗽、润肺等。这次实验让我更加体会到中药药剂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尽管这次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实验过程中对于药材的选择和处理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制剂质量。其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对制备的枇杷叶膏进行全面评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最后,实验中可能存在操作技巧的不足,例如在混合搅拌时可能没有达到最佳的均匀性。

通过对这些不足之处的了解,我在今后的实验中会更加谨慎,提高实验操作的技巧,确保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同时,我也会继续学习和研究中药制剂的方面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指导老师:

实习课目: 中药鉴定

实习主要内容:百部、关黄柏山药的鉴别

实验一:百部

.实验目的

 1.掌握百部(三种)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点;

 2.比较三种百部的显微鉴别特征;

 3.掌握百部的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别特征;

.实验内容

 1.原植物的鉴定注意点

 蔓生百部: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体平滑无毛。根肉质,通常作纺锤形,数个至数十个簇生。茎上部蔓状,具纵纹。叶通常4片轮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全缘或带微波状,基部圆形或近于截形,偶为浅心形,中脉59条;叶柄线形,长1.52.5厘米。花梗丝状,长1.52.5厘米,其基部贴生于叶片中脉上,每梗通常单生1花;花被4片,淡绿色,卵状披针形至卵形;雄蕊4,紫色,花丝短,花药内向,线形,顶端有一线形附属体;子房卵形,甚小,无花柱。蒴果广卵形而扁;内有长椭圆形的种子数粒。花期5月。果期7月。生长于阳坡灌木林下或竹林下。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直立百部: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有纵纹。叶常34片轮生,偶为5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5.5厘米,宽1.83.8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脉通常5条,中间3条特别明显;有短柄或几无柄。花腋生,多数生于近茎下部呈鳞片状的苞腋间;花梗细长,直立或斜向上。花期34月。生长于山地林下或竹林下。分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对叶百部:多年生攀援草本,高达5米。块根肉质,纺锤形或圆柱形,长1530厘米。茎上部缠绕。叶通常对生;广卵形,长830厘米,宽2.510厘米,基部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脉711条;叶柄长46厘米。花腋生;花下具1披针形的小苞片;花被4片,披针形,黄绿色,有紫色脉纹。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生长于向阳的灌木林下。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