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详情
动物医学-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目 录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动物医学 郭新义
导师:任梅渗
摘 要:仔猪断奶后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其发病率一般在4成以上,死亡率在7% 以上。从而导致仔猪成活率低、饲料报酬低,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它疾病,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生理、病原、饲料、应激以及环境等因素出发,分析了早期断奶腹泻发生的原因,从免疫、饲料营养、饲料管理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综合型预防措施,提高了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现实指导意义。
仔猪腹泻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是目前国内猪场中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其致死率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断奶后8-13d,腹泻的发病率为32%,14-17d,腹泻的发病率为41.4%,22-28d,腹泻的发病率仅为8.4%。由于其病因十分复杂,多因素相互影响,给其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针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增加其存栏率,已成为目前国内养猪业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由于小猪只有少量的胃液,所以在 pH低于4的情况下,它能够更好地对蛋白质进行消化,能够有效地杀灭大量的病菌。牛奶中含有丰富的乳糖,在牛奶中可以被乳酸菌分解生成乳酸。所以,尽管这些被哺乳的仔猪只会产生少量的胃液,他们的消化系统却非常健康。此外,断奶后,因乳酸供给受阻,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导致胃酸不足,抑制胃蛋白酶原活性,减少胃蛋白酶的产生,减少对食品特别是蛋白质的溶解,为肠道内致病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生儿期,除乳糖酶活、凝乳酶活较高外,其它酶活较低。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小猪肠中的乳糖酶浓度逐渐下降,而在消化道中则逐渐上升。在4-5周内,它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分泌足够的蛋白酶。仔猪在断奶时,由于断奶过程中的应激作用,会影响到其分泌,从而使其活力下降。哺乳期小猪饲饲草后,因饲料与饲料的差异,对消化功能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加之饲喂高热量、高蛋白饲料,易引起严重的腹泻。
在初乳中,乳汁蛋白质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分别占7%和34%,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小肠渗透性好,能充分吸收母乳中的抗体,达到对其进行被动免疫的目的。而一般牛奶中的血球水平只有0.5%左右,所以从牛奶中很难获得足够的母系抗体,所以要采取主动的方法。赵秀敏等(2022)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断奶应激之后,体内的血液中的抗体含量降低,体内的免疫力降低,进而引起腹泻和疾病。由于小猪断奶后由于自身抗体的缺失,使得小猪体内的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同时小猪血中含有较多的抗病毒病毒,进而使小猪体的免疫力降低,最终造成小猪肠炎的发生[1]。
由于初生婴儿体温调控功能不完善,抗冷能力差,容易发生腹泻。
(1)实际的调停功能是受限的
通过体毛、肌肉颤动、直立、紧贴等方式来调控仔猪的体温。
(2)用化学方法进行调停的效果非常差
新生小猪脑皮质发育不完善,各脏器的协调能力差。因此,如果不能通过生理调节来维持体温,虽然身体能够通过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加速物质的代谢,但是它们的效果是通过加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氧化来提高产生热量,特别是半年之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生后7-20天时逐渐改善,20天时达到完全状态。
因此,在13-24度范围内,新生婴儿的温度会降低1.7-7度,20分钟之后,温度降低幅度更大,0.5-1个小时左右,48个小时左右即可恢复。在出生之后,或是在较冷的环境中,身体的温度会很快下降。
在断奶仔猪中,病原细菌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最为常见;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感等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些研究者相信,与一些特定的大肠杆菌埃希氏菌混合在一起,可能是导致腹泻的主要病因。
大肠埃希氏菌(E.coli)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原菌,初始阶段主要是在猪的小肠上生长。哺乳期,一般来讲,乳酸及其他一些抑制剂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E.co li的生长。断奶后,由于仔猪的消化率下降,对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能力下降,造成了后期蛋白的腐烂与发酵,同时还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引起了腹泻。另外,因为人体的血液中有某种降低,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进而造成身体的抵抗力降低,这就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入侵与繁殖的原因。
当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等病毒侵染宿主的时候,病毒会进入宿主的体内,引起宿主的退行性病变和死亡,造成宿主对宿主的影响。在受感染后,由于受到了较强的感染,造成了较强的小肠组织对水份的吸收与排出,使其内部的水份被许多不易被消化的固形物所吸附,从而使其内部的渗透压趋于平衡。但由于缺少母体对宿主的抵抗力,若饲养不当,极易引发疾病,特别是在冬春季气温急剧下降时,极易引发疾病。
腹泻密螺杆菌主要通过直肠繁殖。其对大肠埃希氏菌,尤其是对杯状上皮,可造成溃疡,加快细菌的更新,并导致大肠埃希氏上皮出血。在生理学方面,这个螺丝会对身体对水和电解质的摄取造成一定的干扰,使鼻腔内的鼻腔变得更加的多,最终会造成身体的消化能力降低,最终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由于仔猪胃液分泌较少、酵素较少、酵素活力较差、胃酸缺乏等因素,所以为了防止出现腹泻和消化不良的情况,可以选择高消化性的动物蛋白来喂养。
在小猪龄时,机体对脂肪的降解速度相对缓慢,脂肪的降解速度相对缓慢,脂肪的降解速度也相对缓慢。当日粮中添加了过多的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时,会引起断奶小猪瘟。
有些抗营养物质也会引起小猪崽腹泻,这些物质含有的植物凝集素和抗胰蛋白酶等,会降低小猪崽对豆类产品的利用。没有经过正确处理的大豆蛋白质含有易受影响的蛋白质,会引起过早的乳汁流失。仔猪对肠道粘膜过敏症的具体症状是:身体的组织和功能会出现损伤,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对养分的消化和吸收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了一种比较严重的营养性腹泻。
在小猪的饲料中,含有较少的维他命,例如:烟酸、维他命B12等,而这两种物质对人体的代谢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缺铁、缺铜等微量元素也会引起小白鼠腹泻,导致小白鼠贫血,引起对大肠杆菌的过敏,引起腹泻。
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纤维,能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达到防治腹泻的效果。目前,饲料中添加粗饲料对断奶小猪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要想改善饲料中的纤维品质,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测量。
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 张彦利 (2022)把仔猪的生理应激分为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性应激,研究发现:营养应激(在断奶后,突然转换为干粮)会引起仔猪血糖、胰岛素、生长激素水平、肝糖原降低、胃 pH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进而造成仔猪生长缓慢,采食量减少,胃酸缺乏,肝糖原和体脂利用等[2]。在 徐运杰(2022)和 吴占运(2022)中发现,在较早的断奶过程中可以提高消化酶的活性[3][4]。魏万俊等(2022)的实验表明,在断奶之前,随着周龄的增加,胃、肠和胰中消化酶活性成几何倍数增加,而在断奶后1周,各项消化酶活性下降到1/3,两个星期后,依然没有增加或增加,与断奶时的水平持平[5]。舒燕等(2022)还指出,在初期断奶期间,不仅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还使胰腺内的消化酶活性降低,从而使胰腺的增长减缓[6]。
如果室内温度的昼夜波动超过100℃,那么患腹泻的几率就会提高25-30%,如果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太高,也会引起腹泻。试验表明,26-280℃温度和65%-75%的温度对小猪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可明显降低腹泻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