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汉语言文学-学古诗教学中“创意审美”的落实——以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发布文件:2025-03-05 35 次 30金币


学古诗教学中“创意审美”的落实

——以五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也可称创意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说明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让“创意审美”这一重要目标落实到教学中。

 

关键词:古诗教学创意审美诗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有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虽然是高中课程标准,同样适用于小学学段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教学,特别是古诗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也可称创意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局限于逐字逐句讲解、理解诗句意思,忽视想象力的激发,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古诗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精炼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意象,通过精神的“游历”和“探险”,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本文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说明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让“创意审美”这一重要目标落实到教学中。

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解读

杜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青年时壮志凌云,从《望岳》中“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可以领略到他的意气风发,雄心壮志,从《望岳》到《登岳阳楼》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悲恸,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苦难的一生。不仅仅是他的个人苦难,更是国家的破碎,人民的苦难。他的家国情怀、普世价值在他的作品里面处处体现。 “安史之乱”时期在流离失所的逃难途中,他的一首首传世之作大多是此类作品。像著名的《春望》《石壕吏》等“三吏三别”;鲜少见的还有像《江畔独步寻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轻快鲜活的作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平复之时,史思明儿子自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大片土地。好消息传到剑外,杜甫喜极而泣,因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无定的痛苦生活,忍受多年的郁闷情感一下子爆发出来,一句“涕泪满衣裳”足见他的悲喜交加。第二句的“喜欲狂”让诗人表达的情感达到高潮,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因为太激动太开心了,平时最珍爱的书籍也胡乱卷起;“白日放歌须纵酒”,与亲人、友人喝酒、欢唱一整天;“青春作伴好还乡”,趁着明丽的春天赶快回家乡去,有多快呢?在诗人的想象中,“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要知道,这之间的路程长达千里之遥,路途遥远、艰辛,对于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来说,这是那么不现实。

语文教师习惯于将自己的解读强加于学生,这种强硬的灌输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也会导致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受限,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丧失。如何把诗人这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传达给学生呢?

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意审美设计

(一)初解诗歌,了解背景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课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采取“先学后讲”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在预习阶段,学生借助预习单,搜集了作者杜甫的资料和创作背景,通过充分的预习,他们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还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

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读音问题是一个关键。在古代,“裳”读作“cháng”,与现在的读音不同。这里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合起来就是衣裳。很多老师按照现在的读音读“shāng”是不符合诗歌的原意的。

其次,对于“河南河北”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唐朝的时候,将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一些地区以黄河为界划分为河南道和河北道,与我们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意思不同,所划分的疆域也不一样。这个概念需要学生明确,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地理背景。

最后,关于诗歌的背景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课上可以交流有关“安史之乱”的信息。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战争的残酷,了解安史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准备一段视频或图片资料。这样,为学生体会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欲狂”情绪做好铺垫。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背景,还能够拓宽视野,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具身体验,品读“狂喜”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其精练的语言,以及富有哲理的意蕴,常常让学生难以理解,更不用说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了。面对这一难题,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身体验,跨越时空障碍,去真正走进古诗的世界。

古诗的语言简练,却寓意深远,往往让人在品味之间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正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还暗示着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捕捉到深藏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无疑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是走进古诗的重要方法。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甚至演一演,这些具身体验可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真实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例如,在欣赏《静夜思》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夜的景象,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古琴声,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是展开想象的关键。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壮丽的自然景象和无尽的远方,体会诗人对世界的无尽感慨和对未来的热切期待。

具身体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品读古诗时更加生动形象,也能让他们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深入的想象,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这种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具身体验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感受诗人情感的最佳途径。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这种体验式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在古诗教学中积极推广具身体验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独特魅力。

1) “涕泪满衣裳”:引导学生:杜甫此时的眼泪怎样流的?如同什么一样?学生会想象诗人的眼泪如同断线的珠子,如同滔滔不绝的江水……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诗人是如何得知这个天大的喜讯呢?如果抓住此处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

杜甫怎样“初闻”胜利的喜讯的呢,他的心理有哪些活动呢?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会怎样把这个喜讯告诉他妻子呢?选择一个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说一说,演一演。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本文共计6918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