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化学工程与工艺-聚甘油的绿色合成研究

发布文件:2025-03-11 24 次 65金币


聚甘油的绿色合成研究


摘 要

 

聚甘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产物,在食品、消泡剂、乳化剂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聚甘油是在碱催化条件下进行加热合成的,但由于其在食品、化妆品工业中的含碱量很低,因此采用液态碱法分离生产聚甘油不仅困难,而且成本高,而且不能再循环使用,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发新型的催化剂用于生产聚甘油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催化剂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碳基化合物以及一些有机小分子等。但是这些催化剂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因此,在满足聚合程度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固态碱法取代液态碱,可以有效地将催化剂与聚甘油进行分离,从而降低后处理费用,达到回收再利用、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本文将探究得到的聚甘油的平均聚合度和固定碱KF/CaO的浓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的关系,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式,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260C、固定碱KF/CaO的浓度2wt%、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所得到的聚甘油聚合度为4.14,具体产物为三聚直链甘油

关键词聚甘油;聚合度;KF/CaO


Research on Green Synthesis of Polyglycerol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chemical raw material and intermediate, polyglycerol boast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ood, antifoaming agents, emulsifiers, etc. Currently, polyglycerol is synthesized through heating under alkaline catalysis. However, due to its low alkalinity requirement in the food and cosmetics industries, producing polyglycerol using liquid alkali separation is challenging, costly, non-recyclable, and wasteful of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hus, developing novel catalysts for polyglycerol production has emerged as a critical research area. Traditional catalysts include metal oxides, carbon-based compounds, and some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but they have drawbacks. Therefore, under conditions that meet polymerization requirements, replacing liquid alkalis with solid alkalis can effectively separate catalysts from polyglycerol, reducing post-processing costs and achieving recycl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erag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of the obtained polyglycerol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lid base KF/CaO, reac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are determined as: 260°C, 2wt% KF/CaO, and 4 hours, yielding polyglycerol with a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of 4.14, specifically linear triglycerol. 

Key words: Polyglycerol;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KF/CaO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甘油 

1.1.1 甘油的发展历史 

1.1.2 聚甘油的构成 

1.2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固体碱KF/CaO的制备 

2.3 聚甘油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 

2.3.2 实验室合成聚甘油步骤 

2.4 聚甘油聚合度的检测 

2.5 聚甘油质谱分析 

2.6 单因素实验设计 

2.7 正交试验设计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1.1 催化剂用量对聚甘油聚合度的影响 

3.1.2 反应时间对聚甘油聚合度的影响 

3.1.3 反应温度对聚甘油聚合度的影响 

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最佳工艺条件下的质谱分析 

4 绿色合成方法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4.1 绿色合成方法的优势 

4.2 绿色合成方法的应用前景 

5 聚甘油的应用研究 

5.1 聚甘油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5.2 聚甘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5.3 聚甘油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应用 

5.4 聚甘油在环保材料中的应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1 绪论

1.1 聚甘油

1.1.1 甘油的发展历史

甘油,这种多功能的化合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70年,当时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Karl Wilhelm Scheele)在加热橄榄油和铅黄的过程中首次发现了它。舍勒的这一发现开启了对甘油的深入研究,他发现甘油不仅存在于橄榄油中,还可以从其他动植物油脂中提取,如猪油和牛油。由于甘油具有一种甜味,舍勒将其命名为“甘甜的油”。

1811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Michel Eugène Chevreul)对舍勒发现的甜味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希腊语中的“glyceros”(意为甜)将其命名为“甘油”。舍夫勒尔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对甘油的认识,他还因其在油脂和香皂领域的早期研究而闻名。1836年,法国化学家保罗·巴拉瑟(Paul Pelouze)提出了甘油的分子式,而法国化学家马塞兰·贝特洛(Marcellin Berthelot)和法国化学家路易·卢斯(Louis Luce)在1883年提出了甘油的结构式。

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奥·索布雷罗(Ascanio Sobrero)发明了硝化甘油,这是一种高度不稳定且危险的物质,其危险性限制了其商业应用。然而,瑞典化学家和工程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在1875年通过将硝化甘油与硝酸纤维素混合,发明了一种更稳定的炸药,即爆炸凝胶。诺贝尔的这一发明不仅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还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对炸药需求的增长,甘油的生产也随之增加。

甘油的生产历史与制皂行业紧密相连。第一批商品化的甘油产品是通过回收肥皂废水得到的。19世纪70年代初,美国获得了从肥皂废水中提取甘油的专利。1883年,英国化学家亨利·鲁恩克恩(Henry Runcorn)改进了这一方法,优化了从肥皂废水中提取甘油的工艺。随后的几十年里,制皂厂大量提取废水中的甘油,使其变得更容易获得,降低了研究成本,促进了甘油行业的发展。

除了从肥皂废水中提取,甘油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油水解过程中产生的糖浆,这种糖浆来自于制作蜡烛所需的硬脂。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硬酯水解法被开发出来。Twitchell公司开发了一种以硬脂为原料,利用稀硫酸和催化剂进行水解的方法,生产出合格的甘油产品。这种高纯度甘油经过进一步处理,成为现代工业和医疗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产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甘油的生产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现代生产过程中,甘油的生产更加注重效率和可持续性,采用了更环保的催化剂和更高效的分离技术。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甘油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甘油在各种应用中更加经济可行。

甘油的多功能性使其在多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食品、医药、化妆品、化工和能源等。随着对可持续和环保产品需求的增长,甘油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市场前景广阔,有望在未来的绿色化学和生物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1.2 聚甘油的构成

甘油,也称作丙三醇或1,2,3-三羟基丙醇,是一种多功能的醇类化合物,因其分子中含有三个羟基官能团而具有极高的化学活性。这些羟基官能团使得甘油能够参与多种化学反应,如酯化、醚化和脱水反应等。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甘油的每一个羟基都有可能参与反应,但由于它们在分子中的位置不同,各自的反应活性也有所差异。

在脱水聚合反应中,甘油的羟基可以相互反应,形成多种不同的化学结构。这些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直链、支链和环链等形式。这些不同的结构赋予了聚甘油多样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各种工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甘油分子两端的羟基由于空间位阻较小,相比于中间的羟基更容易参与反应。这种选择性反应使得两端的羟基更倾向于首先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不同聚合度的聚甘油分子。因此,聚甘油实际上是由一系列不同聚合度的甘油分子混合而成的复杂混合物。在工业生产中,最终产品的聚合度通常用平均聚合程度来表示,以便于质量控制和应用时的性能预测。

当只有伯羟基(即1位和3位的羟基)参与反应时,形成的聚甘油分子呈线性结构。这种线性结构的聚甘油在某些应用中可能具有特定的优势,例如在制造某些类型的聚合物或作为表面活性剂时。而当仲羟基(即2位的羟基)也参与反应时,可以形成支链或环状结构的聚甘油。这些结构的聚甘油在其他应用领域可能更为合适,如在制造具有特定流变性质的聚合物或作为增稠剂时。

聚甘油的合成和应用是一个涉及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和工业应用的跨学科领域。随着对聚甘油性质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开发新的合成方法和应用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为可持续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生物基材料的需求增加,聚甘油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的衍生物,其在未来的化学工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2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内容

聚甘油,作为一种多羟基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在精细化工和合成中间体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以来,聚甘油的应用潜力就已被科学界所认识,但由于当时生产的聚甘油品质不佳,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日化等敏感领域的应用范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天然油脂原料的短缺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聚甘油的生产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一时期,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聚甘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并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近年来,随着合成和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聚甘油及其衍生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聚甘油的纯度和性能,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聚甘油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可行和经济。

生物柴油的快速发展为甘油副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新的机遇。甘油作为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其高附加值的转化和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通过加氢、定位取代、选择氧化、重整气化和脱水醚化聚合等化学转化方法,甘油可以被转化为多种有机中间体和化工原料,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领域。

聚甘油的合成方法多样,传统上主要采用碱催化条件下的加热反应。然而,这种方法在食品、化妆品等应用中存在生产成本高、液体碱分离难度大的问题,且催化剂无法回收再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开发新型催化剂以生产聚甘油成为了化学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催化剂,如金属氧化物和碳基化合物,以及一些有机小分子,虽然在某些应用中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但它们通常存在稳定性差、选择性低或不易分离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者开始探索更高效的催化剂体系,如KF/CaO等固体催化剂。这些催化剂不仅能够提高聚甘油的生产效率和选择性,还能在反应后有效地从产品中分离出来,实现回收再利用,从而达到环保和资源节约的目的。

总之,聚甘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合成中间体,其生产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聚甘油的生产将变得更加高效、环保,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将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

1)认识运用液体碱作为催化剂具有何不足之处,以及用固体碱作为催化剂的绿色环保的意义,并查阅运用固体碱催化剂KF/CaO合成目的产物的相关文献,构建初步实验框架来探讨用固体碱KF/CaO代替液体碱NaOH作为催化剂合成聚甘油的可能性;

2)查阅有关固体碱合成的相关文献,探究适合实验室合成固体碱催化剂KF/CaO的合适方法,并进行实验室合成KF/CaO

3)进行单因素实验设计,探讨固定碱KF/CaO催化剂在不同的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聚甘油合成的影响,以及哪种因素对聚甘油的合成影响最大;

4)构建正交试验的方案,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用固体碱催化剂KF/CaO催化制备聚甘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实验药品

名称

规格

生产厂家

氟化钙(KF

分析纯

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氧化钙(CaCO3

分析纯

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甘油(C3H8O3

分析纯

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水乙醇

分析纯

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水甲醇

分析纯

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蒸馏水

 

自制

2-2实验仪器

名称

型号

生产厂家

烘箱

202A-1B

无锡施耐尔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马费炉

01600C

无锡施耐尔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氮气瓶

>99.5%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尚棉工业气体购销部

智能数显型磁力搅拌器

ZNCL-TS

巩义市科瑞仪器有限公司

高效液相色谱仪

LC-10AVP

日本岛津

电喷雾电离质谱仪

ESI-MS

上海连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2.2 固体碱KF/CaO的制备

固体碱催化剂KF/CaO的制备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合成过程,它涉及到精确的称量、溶解、混合、干燥、研磨和煅烧等步骤。以下是对KF/CaO制备方法的详细描述:

首先,实验开始前需要准备所需的化学试剂和材料,包括分析纯的KF粉末、去离子水、载体CaO、研钵、烘箱、马弗炉等。确保所有设备和材料的清洁和干燥,以避免任何杂质的引入。

称量1克的KF粉末,这是制备催化剂的基础原料。精确的称量对于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催化剂的性能至关重要。将KF粉末转移到一个适当的容器中,如烧杯。

接下来,将10毫升的去离子水加入到KF粉末中。去离子水的使用是为了确保溶液中没有杂质离子,这可能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使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搅拌均匀,直至KF完全溶解。

4克的载体CaO加入到上述溶液中。CaO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催化剂的表面积,提高其稳定性和可回收性。通过搅拌,确保CaOKF溶液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湿混合物。

搅拌混合物1小时,以确保KFCaO之间的充分接触和相互作用。这一步骤对于形成均匀的催化剂前体至关重要。

将混合好的湿混合物放入烘箱中,在120℃的条件下干燥12小时。干燥过程可以去除混合物中的水分,形成固体催化剂的初步形态。

干燥后的催化剂前体取出后,使用研钵将其研磨成粉末状。这一步骤可以进一步增加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其在后续的反应中具有更高的活性。

最后,将研磨好的粉末状催化剂放入马弗炉中,在500℃的高温下煅烧4小时。煅烧过程可以去除催化剂中的挥发性杂质,增强其热稳定性,并促进KFCaO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高活性的固体碱催化剂KF/CaO

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制备了固体碱KF/CaO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因其优异的活性、稳定性和可回收性,在聚甘油的合成和其他化学反应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KF/CaO催化剂的制备过程需要精确的操作和控制,以确保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能。

KF/CaO制备流程:

 

2.3 聚甘油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

 

2.3.2 实验室合成聚甘油步骤

在实验室规模的化学反应中,精确的操作和严格的条件控制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实验过程的详细描述,包括了从准备阶段到样品分析的每一个步骤:

首先,实验开始前,需要在四口烧瓶中准确称量一定量的甘油。甘油的量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所需的产物量来确定。这一步骤要求使用精确的计量设备,以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

接着,向反应瓶中依次安装搅拌器、冷凝器和温度计。搅拌器用于确保反应过程中甘油和催化剂充分混合,冷凝器用于防止反应过程中溶剂的蒸发损失,温度计则用于实时监测反应温度。

调整好搅拌器的实验参数,包括搅拌速度和搅拌模式,以保证反应体系的均匀混合。打开氮气阀门,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氮气,以排除体系中的空气,防止氧化反应或其他不需要的副反应的发生。

在确认气密性良好后,打开搅拌器开关,开始加热反应体系。在持续的氮气保护下,将反应体系加热至150°C。这个温度是为了确保甘油在后续的催化剂加入前已经处于适宜的反应状态。

在反应体系温度达到160°C时,开始称取实验所需的催化剂量。精确的催化剂量对于控制反应速率和选择性至关重要。将称取好的催化剂KF/CaO迅速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并继续保持搅拌,以确保催化剂与甘油的充分接触。

密封反应瓶,开始计时。设置实验所需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些参数是根据前期的实验设计和优化确定的。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温度和压力,确保反应条件的稳定。

到达预定的反应时间后,取出反应体系的样品,进行装瓶和编号。这一步骤需要迅速而准确,以避免样品的降解或污染。

实验结束后,开始清洗和烘干仪器,以备下次使用。清洗过程中需要使用适当的溶剂或清洗液,以去除残留的反应物。

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样品后,将样品统一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催化剂颗粒或其他不溶性杂质。过滤后的样品通过注射器注入试样瓶中,准备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样品中各个组分的定量和定性方法。通过HPLC分析,可以确定反应的转化率、产品的选择性以及可能的副产物,从而评估催化剂的性能和反应条件的适宜性。

整个实验过程需要精确的操作和严格的条件控制,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为聚甘油的合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并为进一步的工艺优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4 聚甘油聚合度的检测

在对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之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前处理步骤来确保样品的纯净度和适宜的浓度,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以下是对样品前处理和HPLC分析过程的详细描述:

首先,将收集到的样品溶解在无水甲醇中。无水甲醇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能够溶解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也是HPLC分析中常用的溶剂。确保样品完全溶解是后续步骤成功的关键。

接下来,使用超声波对样品溶液进行超声处理。超声可以破坏样品中的微粒和聚集体,使得溶液更加均匀,有助于提高分析的重现性和准确性。

超声处理后的样品溶液需要进行离心分离,以去除可能存在的不溶性颗粒。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使得溶液中的固体颗粒沉积在底部,从而可以收集到上层的清液。

收集到的上层清液将经过旋转蒸发(旋蒸)来脱除溶剂。旋蒸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去除技术,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高效地回收溶剂,同时保留样品中的有效成分。

脱溶后的样品需要进行真空干燥,以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溶剂和水分。真空干燥箱中的低压环境可以加速溶剂的蒸发,留下干燥的样品。

干燥后的样品需要重新溶解在50%甲醇-水溶液中。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系统可以提供良好的溶解性和兼容性,适用于后续的HPLC分析。

再次使用超声波对样品溶液进行处理,确保样品完全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

将超声后的样品溶液配制成1%(质量分数)的溶液。这一步骤通常涉及到精确的体积测量和稀释,以确保样品浓度的准确性。

配制好的样品溶液需要通过过滤来去除可能存在的微粒和杂质。这通常使用0.45微米或更小孔径的滤膜来实现,以确保样品溶液的纯净度。

最后,将过滤后的样品溶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本实验所采用的色谱柱为氨柱,这种色谱柱适用于分析含有胺基或其他极性官能团的化合物。

流动相选择为纯乙腈,这是一种常用的非极性溶剂,可以提供良好的分离效果。流速设定为1.0毫升/分钟,这是HPLC分析中常见的流速,可以保证溶剂的均匀流动和样品的有效分离。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获得样品的HPLC图谱,从而对样品中的各个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合成反应的效果、优化反应条件以及监控生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5 聚甘油质谱分析

通过直接输注电喷雾电离质谱仪(ESI-MS),使用WatersESI-MS/MSSYNAPT G2-Si HDMS(高清质谱仪)设置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的。ESI源条件如下:加热毛细细圈温度300℃、喷雾电压3千伏,毛细电压60伏。

2.6 单因素实验设计

1)探究固体碱催化剂浓度对所得到的聚甘油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260℃,催化剂用量分别为1wt.%1.5wt.%2wt.%2.5wt.%

2)探究反应时间对所得到的聚甘油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催化剂用量1.5wt%,反应温度为260℃,反应时间分别为3h4h5h6h

3)探究反应温度对所得到的聚甘油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反应时间4h,催化剂用量为1.5wt%,反应温度分别为230℃,240℃,250℃,260℃。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本文共计16858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