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行政管理-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情况研究

发布文件:2025-02-21 13 次 50金币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情况研究


中文摘要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许多乡村因为“空心”而产生了大量的土地闲置,从而促使了“村改居”的实施。这就导致了许多老人,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丧失了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不得不“上楼”,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变化,由“农民”变成“市民”,还会给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心理归属感,社会交往,等等,造成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在居住环境的改变方面,老年人因为以往的生存经验、思维方式、生理状况等方面的局限,在城市中的社会适应问题更加突出。所以,通过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意义,同时也为村改居政策工作实施的进一步完善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将 z村改居社区作为一个案例,使用查阅文献和调查的方法,对该社区的老年人社会适应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对其适应困难的主要表现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对形成适应阻力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私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    

 


目录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分析

(一)村改居社区

(二)社会适应

三、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及问题

(一)z社区基本情况

(二)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情况

(三)z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

1.z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基本信息

2.居住空间结构转变,地缘关系网络被打破

3.传统惯习延续条件缺失,小农思想遭遇阻隔

4.社会角色转变,工作价值实现困难

5.社交网络失序,精神文化生活单一

四、z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身体机能下降,认知格局有限

(二)子女理解关照不足,家庭权力中心下移

(三)政策实施强制力度大,缺乏后续保障措施

(四)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不健全,工作责任心不强

五、提升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探讨

(一)自身努力:转变思维模式,增强主观能动性

(二)家庭支持:子女加强与老人心理联结,构筑舒适和谐家庭网络

(三)政策完善:增强政策执行过程人性化,增进后续措施保障

(四)社区优化:社区工作者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专业化能力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人们普遍关心的是社区问题,它的焦点集中在社区治理、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等方面,并且对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村改居这种新型社区中的老年人适应问题,却鲜有相关的研究。老年人是村改居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身就具有着安土重迁,乡土情结等根深蒂固的思想特征,这给老年人很大程度上的难以融入到城市的市民生活中。因此,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城市生活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认识和分析,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给村改居社区的老人带来更多的社会关心,同时还可以对社区的建设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从而让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得到加强,从而让他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从而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从而让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适应问题的研究,可以弥补有关理论研究的不足,扩大对老年人相关问题的研究视野,为村改居社区的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关注,从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困境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找到并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

实践意义: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与乡村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去大城市,这是因为他们看见了大城市的便捷,到处都有发展的机遇,而且,青年思维的多样性还可以扩大他们的交际领域,让他们更容易结交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然而,从乡村迁入城镇的老人,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在年轻人看来,城市的方便,在乡村生活的老人看来,就是一种不方便,从一个独立的院子变成一栋又一栋的楼房,这对他们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研究村改居社区中的老年人对城镇生活的适应性问题,可以使他们更好、更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调节自己的心态,主动寻求一种与自己相匹配的居住方式,在满足了自身的条件之后,适时地找到并把握住就业的机遇,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内涵与意义。


二、概念分析

(一)村改居社区

农村改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它从90年代初开始,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相一致。即乡村社会在物质空间、生活形态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向像城市社会靠拢的一个行动过程。村改居社区可分为“撤村并居”、“合村并居”和“政府安置型”三种。合村并居型是指把一些地理位置、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村庄,通过集中搬迁,形成一个新的聚居区。村改居社区的总体特征是“亦城亦村”,“亲代关系”紧密,“人口流动性大”[12]

(二)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指的是个体在面临周围环境或它的持续变化时,所做出的自我调节与改变的过程,它包含了两种内容:一种是心理上的调节,另一种是行为上的改变,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式含义,其目标是要建立起一种与环境之间和谐的相互关系。文章指出,在进入社区之后,农村的老人将会面临着居住环境的改变,他们将会面临着身体甚至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否能够在多维度上快速地适应,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及问题

(一)z社区基本情况

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社区。一些学者认为,“村改居区”是城市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村改居”是国家体制权威和社会生活利益之间不断磨合和协调的结果。本次调查中的“z村改居”是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成立的一个社区党委,这个社区由三个行政村组成,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人口为2227户,总人口为9145人。

(二)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情况

从乡村搬迁到社区之后,随着地理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民的身份,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也不再是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靠着失地补偿款,子女帮扶、养老金等来维持,也有一些身体条件良好的老年人,他们在社区附近寻求工作。

老人进入社区后,丧失了种植各类蔬菜瓜果的空间,许多老人感到了焦虑和不知所措,他们认为从市场购买蔬菜瓜果是一项较高的经济投资,会造成经济压力。

在传统的乡村生活中,最主要的一个依赖条件就是空间的宽敞。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和老人都觉得很不适应。

 

(三)z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

1.z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基本信息

本研究以抽样法,对25名老人进行了访谈。它们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年龄结构

60-65

7人

66-70

10人

71-75

8人

文化水平

小学及以下

18人

初中

5人

高中

2人

居住现状

和配偶居住

8人

和子女同住

11人

独居

6人

健康状况

良好

9人

常年吃药

11人

行动不便

5人

 

从整体上看,这个社区的老人以66-70岁为主;受教育程度一般都不高,大部分人仅接受了小学教育,有的人根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而拥有中学毕业证书的老人所占比例也很少;从居住状况上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老人都是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一个人生活的。

2.居住空间结构转变,地缘关系网络被打破

从农村搬至社区,从砖混的房子变成了楼房。在发生了极大的居住空间结构的改变之后,曾经习惯于长期生活在乡村的老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感觉和看法?当被问及从乡村迁入到社区后的适应感受时,许多老年人认为,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清洁、整洁,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许多地方会产生一些不适应、不舒服的状况。从内部角度来看,首先,许多老人认为,建筑物内的家用电器、厨房设施、生活用品设施等,对他们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因此,他们需要具有一种能够主动地认识并学习新事物的态度和能力。然而,由于大多数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们对新事物没有认知求索的心理,因此,让他们主动接受并认识学习现代技术,这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困难和压力。

3.传统惯习延续条件缺失,小农思想遭遇阻隔

与居住在小区里的一些方便相比,老人们在许多时候都会感受到更大的不便。比如,大件的东西没有处晾,尽管他们已经搬到了住宅区,但他们的勤劳的性格并未改变。这是因为,在乡村,他们的房子很容易被水淋湿,因此,他们已经习惯了频繁地晾晒衣服和被子。另一方面,一些老人往往会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担心自己的子女因为生活习惯的问题而抛弃自己。有几位老人说,因为种种琐碎的生活习惯,他们与自己的孩子常常发生冲突。其次,小农经济的观念在农民群体中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自给自足,只需要付出很低的经济成本,通过努力就能获得一些生存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他们乐意见到的,也是他们已经习惯的。

4.社会角色转变,工作价值实现困难

“农民啊,闲着也是闲着,就找些零工做做。”不过,大多数的老人都不愿意去工作,一来他们没有足够的身体素质去工作,二来他们还要照顾自己的孙代,每天的生活、上学、接送孩子,都要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在社区附近找一份比较好,又比较自由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去工作的原因。这让他们的不适更加强烈。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