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行政管理-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优化策略

发布文件:2025-02-22 17 次 30金币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优化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给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乡村振兴离不开村民自治制度的配合,村民自治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论文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在经济落后,村民民主意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村民民主法治意识等相应的优化策略,使村民自治制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的推动农村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 乡村振兴 基层矛盾 精准扶贫


引言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治理的主要形式,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村民自治制度能够良好运行。在新时期如何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如何确保该项制度的合理有效实施,如何优化现如今村民自治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是本文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和村民自治的转型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发展与治理水平,帮助农村摆脱贫困,稳步迈入小康社会。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到今天,在经历了不断完善之后,逐渐适应了我国的社会发展,但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村民自治也暴露出许多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相关资料,探寻村民自治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优化策略。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民自治是关键问题之一。村民自治是指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村民在自愿、平等、民主和法制条件下,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自行处理村民集体事务的行为。村民自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密切,它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深入挖掘村民自治的内涵和要义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和村民自治的关系进行探究,全面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村民自治的策略,进而加强村民自治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带动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和现状

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支撑区域均衡发展和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以来,中国政府已制定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了诸多政策措施,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提升。目前,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二)村民自治的概念和实践

村民自治是指在合法范围内,村民在自愿、平等、民主和法制条件下,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自行处理村民集体事务的行为。这是新时期中国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基层政治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基层民主实践,也是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重要组成。

(三)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村民自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社会治理和政治建设问题。村民自治有利于推动乡村社会治理转型,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等功能,推动乡村发展和治理更加民主、依法、现代和科学。村民自治还能够建立运行高效、权利公平、制度规范、文化传承的基层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动力。

综上所述,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加快村民自治的建设和实现,使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另外,村民自治还能够减轻政府的财力压力,提高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村经济更有活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村民自治还能够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和愿望,调动和利用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发展和进步。

总之,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有利于实现乡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建设,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创新。

二、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对于城市,农村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单一,经济基础较为单一且薄弱,影响村民自治。

经济落后影响人才。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使得农村发展缺少中坚力量及高素质人才,乡村振兴难以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缺少人才。由于农村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伴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除农忙外,村民还要寻找其他收入来源,缺少时间参与村民自治。

经济落后影响自治积极性。村民自治虽然是为了保证村民权益,但落后的农村经济使得村民自治难以为村民提供需要的物质与服务。受农村经济影响,村干部收入普遍较低,使得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费不匹配的时间与精力在村民自治之上,因此,村民缺少参与村民自治积极性,使得村民自治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近年来,国家通过精准扶贫等政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经济收入,但由于村民文化水平较低,过于急功近利等种种原因,当国家提供的帮助撤去后,扶贫效果有所减弱,乡村振兴受到种种限制,无法保证村民收入,留住人才,使得村民自治缺少创新,干部能力平庸,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政治因素与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离不开国家制度,法律及上级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村民自治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与种种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相关法条不够完善。我国在村民自治的法律建设方面,虽然有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主的法律法规体系,但相关法律条文及规定却并不完善。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之中,“应当做什么”一类弹性用于较多;而类似于“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这样的禁止性用于相对较少。如此,相关法律条文严谨度不足,缺少了国家法律制度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在实践过程之中,容易被有心人钻空子,从而影响村民自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

基层政府对自身职责定位不准确。基层乡镇政府应当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支持与引导,并在需要时为其提供适当的帮助。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合法合规运作,是村民自己当家做主的保障,基层政府不能强制,命令村委会作出不符合本村村民利益的行为。作为链接国家与乡村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基层政府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与定位,为人民谋幸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上级行政单位干预。村民自治虽重在一个“自”字,但在实践之中,上级乡镇政府干预村委会选举,违规管理村级财务,为提高政绩指派任务的事件时有发生,使村民自治受到过多掣肘,失去了原本“自治”的本意。

3.村民自身与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村民,村民自身对村民自治影响巨大。

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降低。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城乡差距拉大,低收入,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差的农村越来越难以留住村民。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经济停滞不前,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降低,使得村民自治向老龄化,低水平发展,严重阻碍村民自治的创新与发展。

家族聚集影响自治。我国大多村落为一姓聚集之地,村民之间互为亲缘关系,在村民眼中,宗族观念重于法律法规,大家长掌握村内实权,基层民主难以推行,村民自治难以真正实现。

村民缺乏参与意识。村民自治制度虽然实施多年,但我国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差,村民缺乏民主意识,无法认识到参与自治是自己的权利。面对自治事务,村民懒于参与,只想关注与自己眼前利益相关的事,对集体事务疲于应付。

 

(二)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相对于城市及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经济依然落后,产业单一,经济发展内动力不足。经济的落后,给村民自治的运行与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我国大部分农村村民收入依靠土地,农业是农村唯一的产业支柱。然而农业种植收入低,受自然影响大,收入无法得到保障,村民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无心参与村民自治,使村民自治缺少必需的人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想要村民自治可以良好运行下去,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支持。我国部分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受到限制,规模有限,创造的集体财富有限,村委会捉襟见肘,既不能保障村干部的收入来源,也不能满足村民需要,使得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日益消退。

2.政治环境问题

对于村民自治,我国虽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进行规范约束,但相关法律法规却并不健全,导致村民自治过程中有许多漏洞可钻。法律不健全,使得村民权益得不到绝对保障,腐败专制等不良现象频发。村委会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村民自治过程中,无法明确区分村民自治组织与村党组织的区别与责任划分,村委会往往居于村党组织之下,听从其分配,沦为“二把手”,丧失了村民自我管理的初衷。

村委会虽然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也受上级乡镇政府的指导。在实践中,上级政府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业绩,难免为下级村委部署任务,村委会在这些任务上花费时间过多,对本村事务管理就会减少,使得村民自治出现问题。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参与村民自治的村民要求随之提高,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素质无法满足乡村治理需要,能力落后。

村民自治的理想状态是通过民主形式,组织所有的村民,帮助村民进行能够独立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将村民在村民自治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由村民共同处理本村事务。但在实际运行之中,村民的自治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上级行政部门作为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威权主体,不愿放权于村委会,赋予村民参与本村村务治理的权利,强制干预村民自治,村民在村民自治中处于被动地位。

3.农村思想文化问题

在农村,村民之间更加重视血缘、姓氏、辈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族之中,辈分地位更高的人受到更多尊重,其思想行为相比村规民约对村民更加有效,这样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对村民自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使村民自治在这样的村落中难以推行。

在落后地区的农村,村民更加注重自己的利益,对于付出与回报不一定相等的村委工作,村民参与积极性不强,参与村民自治的意愿较低。受思想眼界限制,村民无法看到有序村民自治带来的长远利益。同时,村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淡薄,在村民自治过程中,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使得村民自治混乱不堪,失去原本的意义。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优化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村民自治是中国新时期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基层自治模式,并在社会管理、地方政府决策、社会服务、公共参与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有的有关村民自治的立法中,虽然赋予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权利,但无论是对自治过程中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还是上级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权利界限,都没有作出明确的划分。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