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汉语言文学-曹丕诗歌研究

发布文件:2025-03-04 33 次 50金币


曹丕诗歌研究


 

建安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曹丕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其诗词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其在文坛上的成就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在思想内容上,有宴游诗,有抒情言志之作和对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的诗歌,曹丕的诗很质朴,没有任何花哨的辞藻,却又让人浮想联翩;在艺术风格上,曹丕的词作,以深沉、婉转、纤丽为特点,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燕歌行》即是代表;时代造就英雄,同时也成就不朽的文学作品,他从小就精通古往今来的各种典籍,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是历史上首位留下大量作品的皇帝,其七言诗《燕歌行》二首,为目前所见之最早的七言诗。曹丕不仅在诗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其文辞雅致,意境深远,对中国散文诗也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典论》一书,亦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学理论评论专著,对后世的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曹丕;诗歌;建安时期;成就

 

 

 

 

一、绪论 

二.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伤战乱、思统一的诗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 

(三)悯征戍、悲行役、伤离别的诗 

三、曹丕诗歌艺术风格 

(一)以哀婉悲伤为主 

(二)以“丽”为主 

四、曹丕诗歌在文坛上的成就 

建立文学理论,丰富文学形态 

创新写作风格,提高古典诗歌的水平 

影响力广泛,推动古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声明 

 

一、绪论

建安时期,俊才云涌,文坛蓬勃发展,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曹丕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人,曹操次子。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为政治家,他在位七年,建树不多、政绩平平,但作为文学家,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册。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典论》三篇、辞赋约三十篇,诗歌约四十篇。自古以来学者多关注其作为君王,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对其文学思想关注得不够

据洪顺隆所著的《魏文帝曹丕年谱暨作品系年》所载:曹丕“极少吟诗,极谈诗。”至其所载,五经四书。史汉诸儒,百家争鸣,不一而足。《三国志》中,寿对其评价为“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明朝的王世贞就在他的《艺苑卮言》中说:“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曹丕虽为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被学界所关注,一直到80年代末,曹丕和他的学术成果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对于曹丕的诗歌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所取得的成绩,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据张竞怿的《曹丕、曹植女性题材创作比较论》,曹丕留四十余首完整或残缺的诗篇和二十八篇赋作,其中,以女子为主题的诗有十首,辞赋四篇,可见曹丕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其从诗人的角度,分析了在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总的来说,曹丕以一个男性诗人的身份,独特的诗句和极为细腻的方式,将女子的心灵表现得极为细腻。

曹丕的“代言体”诗歌,打破了当时士大夫们自我抒发情感的局限,并对后世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郑玉娟在其《曹丕代言体诗的情感特征和精神隐喻》中指出,曹丕所存40多首诗中,以代言体为主的有10多首,约有1/4,这些诗作感情丰富,富有感染力,是曹丕诗学成就的集中反映。同时,她还指出,曹丕所研究的代表诗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宴游诗、抒情述志诗和代征夫思妇诗。但她认为,曹丕是直接参加过当时的建设和发展的,他对当时的生活有更多的感触,曹丕在他的代表作品中,别出心裁,以另一种形式,表现了当时的疾苦,寄予了对百姓的怜悯,并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就是曹丕代言体诗的真实含义,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以代言诗的方式,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

王霞在《论曹丕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中,提出了曹丕的诗作与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感悟息息相关,并提出了曹丕所处的不同时期,其诗作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他将曹丕的诗作划分为少年、青年、中年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曹丕诗作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据。董首一在《试论曹丕诗歌的生命本体意识》中,对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中对曹丕诗作的“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魏响。的观点予以确认,并指出曹丕之诗,在建安诗界,是魏晋之诗的典型代表。认为他不但对诗的创作方式进行了改革创新,还对诗的抒情内容进行了创新,文章还指出,曹丕诗词中的时间题材、人物题材、情爱题材,都表现出强烈的人生本体论,以及对人生本体论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曹丕诗中的“女性”论,在曹丕诗中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21世纪之后,有关曹丕诗词的论著虽不多,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积极的。

二.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曹丕的感知能力很强,他能捕捉到别人忽略的细节,在这些细节的影响下,他的诗并不是一首简单的诗,不像曹植的诗思维敏捷、语言华丽,他的诗思考精细,感情细腻。所以,曹丕的诗词在语言与创作技巧上,呈现出一种“理大于情”,抒情有度的特征,而这种“度”更能反映出其比一般人更为敏感的细微之处,从而使其诗词更有质感。

曹丕的诗很质朴,没有任何花哨的辞藻,简单明了,却又让人浮想联翩。“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四言诗的风格和《诗经》差不多,表达了一个男人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寥寥数字,却让整首诗充满了失落之情“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描绘一个流浪在他乡的人孤独而无助。而“客子常畏人”,则显示了诗人对情感的敏感。曹丕的其他诗词仍保留了其平淡的风格,钟嵘曾在《诗品》中对曹丕的诗词进行过批判,称其“率皆鄙直如偶语”。钟嵘生活在齐梁时期,讲究辞藻,喜好华丽,对曹丕的诗词进行了批判,认为其不够优美,粗俗直白,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辞藻并没有影响到曹丕的诗词,相反,这些辞藻更能衬托出曹丕的淡泊之情,以及他的节操。

曹丕的诗词多以意象为主,少以情绪为主。曹丕擅长捕捉大自然中最能表现人内心情感的东西,并以意象的排列来表现、激发人的敏感情感。“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这首诗仅仅是对一组事物进行了描述,然而对这些形象的选取和安排却是作者经过仔细思考的结果。选取一些美丽而又转瞬即逝的形象,并将其排列成由有至无、由欢乐至哀伤的次序。越是美好的东西,就越让人想要留住,也就越对这些东西的凋零而感到遗憾,于是,诗人就有了一种“韶光易逝”的宿命感和无力感。而《杂诗》的第一、第二部分,则是用一系列的意象,来引发结尾的一、二声叹息,虽然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但却能从意象的合理排列中,看出曹丕的微妙心情。

曹丕在诗词创作中,善于运用婉转的笔法,以深刻的笔触表现出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感受。他的情绪并没有曹植那种从文字中迸发而出的激情,而是以婉转、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突出了对人物精神生活的影响。“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又如“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在这首诗中,使用了比兴寄托之法,使得这首诗的主旨看起来模糊不清,却又有一种风雅蕴藉的感觉。从飞鸟想到了自己,从四季的变化想到了人生的短促,在世界的浩瀚与自己的微不足道之间,委婉而又迂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曹丕的诗歌,悲伤压抑的情绪也变得复杂起来。

(一)伤战乱、思统一的诗

曹丕在此类诗歌中,以深切的悲悯之情,描写了战争时期百姓的疾苦,抒发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憧憬,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直接而又深刻地反映,富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比如《黎阳作诗》中的四篇就是这种类型的诗歌。《黎阳作诗》是在公元204年,建安八年完成的。袁曹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两年后,袁绍病逝。其长子袁谭,自号车骑将军,率部出征黎阳,与他并肩作战。曹操渡河攻谭,谭告急着要(袁术),袁术遂将审留在邺城,自己则在黎阳接应谭,和操分道扬镳。从(建安七年)九月份到第二年二月份,谭、尚二人在城下打了一仗,败退了。袁谭两人为了争夺皇位而起了内讧,袁谭战败,向曹操求助。曹操为了救袁谭于建安八年十月再次攻入黎阳。黎活仁在他的《邓林游猎见闻》中写道:“曹操于建安九年八月拔邺城……未攻下邺城之前,曾经在黎阳与袁绍军相持甚久……”张可礼最近发表的《三曹年谱》中记载,曹操在黎阳大举进攻,曹丕随同,写了四首《黎阳作诗》,这四首是从邺城到黎阳的路上写的。这四句诗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根据《后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资料,曹操此次出兵,主要是想要铲除哀绍的残存势力,一统中国,稳定大后方,随后再向南,讨伐刘表,占领荆襄,一统天下,对于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丕此次出征,目睹战事,《黎阳作诗》四首,《奉辞讨罪遇征》,《朝发邺城》,《殷殷其雷》,《千骑随风靡》四篇。《挛辞讨罪退征》以战乱为主题,在行军过程中,看到“故宅顿倾”“荆棘丛生”,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霜露凄凄宵零,别有一番愁绪”。一路上的经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言不发,却把这场战争的惨烈,描述得淋漓尽致。

曹丕在描述战争的时候,通过描述战祸的艰难、将士的坚毅、军队的雄壮,来表达民众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期盼。《朝发邺城》描述了行军过程中的艰辛:清晨从邺城出发,走过破败的建筑,一路披荆斩棘,在沼泽里举步维艰,但是这场战斗,就像是“在昔周武,爱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指的是刁民伐罪,铲除暴动,因此有一种一往无前,将助纣为虐的割据势力彻底铲除,将百姓从苦海中解救出来的决心。“我独何人,能不靖乱,”说的是杀敌戡乱,不留旁贷,这就体现出了作者有统一国家的雄心、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在战乱中寻求安宁,寻求和平与稳定,这是一种顺应时局动荡中人们的愿望,也是一种历史潮流。《殷段其雷》也描写了在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日子里,行军的士兵们在河边跋涉时,路上的泥泞是多么的艰难“嗷嗷仆夫,载仆载偃。蒙涂冒雨,沾衣漂裳,”这句话表达了曹丕对士兵们的同情。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描写“靖乱”勇士们的英勇。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本文共计10385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