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题易搜网站

题易搜

论文详情

汉语言文学-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文件:2025-03-05 20 次 40金币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要:多媒体技术创新了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了突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加对多媒体使用要素的投入,一方面能够跳脱出黑板书本的限制,打开和拓宽学生的眼界及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学中实现举一反三,利用多种方式诠释知识点和阅读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但是,多媒体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样令我们无法忽视。如部分教师摸不清、摸不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而单一的套用模板;学生存在着课堂内容看不全、学习进度跟不上、重内容而轻课程等问题。所以,本研究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为提高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普及,逐渐发展成为中小学课堂的教学主流,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抽象和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图像等交互式资源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学内容得以直观、生动的呈现在师生面前。在提高课堂效率中,多媒体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能够达到声色并茂、图文俱备的效果,向师生传达丰富的信息,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认识不到位,有时会将一节课中所有的内容都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展示内容过于冗杂;有时又在课堂中忙于多媒体技术的实操,减少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我们要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展开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将包含文本、声音、图形、动画以及图像等多种信息载体进行科技处理的一种信息技术。其目的是能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文件中建立某种逻辑关系,从而实现媒体之间的交互能力,构成新的信息传达系统。

也有学者认为,多媒体实际上就是指能够将动画图像、声音文本等汇总为一体,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进行信息加工和传递的一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就是将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是课件、幻灯、投影等教学辅助手段的总称,通常用于表达教育者的教学意图。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文卷》中将阅读视为语文知识理论和展开语文知识教学的基础[1]。它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展开论述,认为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提升课堂配合指数。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可行性

1、提供大量教学素材和信息资源

教学素材是指[2]为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课堂效率而所选取的一切材料。它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图片素材、音视频素材、以及活动素材。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赵州桥》、四年级的《长城》,通过文本阅读和老师讲解,每个学生心中所构想出的实物都不一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客观真实的景物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中《王二小》一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观看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再组织学生用情景剧的形式角色扮演,会大大提高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学习效果[3]

信息资源是指[4]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所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较传统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有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会让教师的授课常讲常新。例如:教师上课所用的课件大多都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参考学习,可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变换不同的课件样式。人教版二年级课文《北京》可采用古风系列课件、四年级《触摸春天》可采用小清新绿色主题课件;教师还经常通过网络搜集多种图片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本中所描述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观看。人教版四年级《颐和园》,引用现有的高清图片以及纪录片,不仅可以呈现文本中所描述的景色,还可以展现出园中其他令人赞叹不已的地方[5]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其实,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大多时候老师都是在照本宣科,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觉得无聊乏味,甚至会对阅读课产生逃避、厌恶的情绪[6]。一节好的阅读课,不应该是单纯给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提到创建良好的阅读情境,不得不说多媒体技术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因为多媒体技术本身集成了多种信息表现方式,能够将阅读文本与音视频、静动态画面等组合呈现,以多重视听丰富课堂教学。所以将其运用到阅读课中,能够把整个授课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人教版四年级《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较长的略读课文,并且有很多抽象的形容词,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体会出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壮观的景色呈现出来,让学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会想真的去到西藏看一看;五年级《有趣的汉字》,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几个非常典型的象形字,让学生认一认,再和学生一块猜字谜,讲汉字笑话,经历这一节课的互动学习,师生都会对“象形字”印象深刻[7]

二、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与课程标准和传统教学模式相分离

1、与课程标准相悖离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多媒体运用上,所有的教学程序都被“搬”进了多媒体,逐渐地忽略了应有的“多重对话”[8]。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把多媒体作为课堂中的主角,没有时间去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没有时间与学生去互动交流,更没有时间回归到文本上;而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忙着看课件,忙着记笔记,忙着“吸收大量的课外知识”,一节课下来眼睛又困又疼,身心俱疲,甚至都不记得文本的内容是什么。出现以上这些现象,足以说明该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9]。老师不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自然也就没有了教师和学生以及本文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无法对学生在阅读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加真实且全面的了解,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长此以往,既会降低阅读课的教学效率,也会忽略开展阅读课教学的真正意义。

2、忽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老师常常参考教师用书进行备课时就已经把阅读课的教学内容预设为几个环节,然后在实际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做出调整,灵活应对突发情况[10]。它的显著优点是:能够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也能够了解学生对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相比之下,整堂课全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教师课前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很少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学生身上,而是忙于多媒体操作。试想下如果打乱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顺序,或者出现机器故障、停电这些情况,有时很快就能调整回来,但有些时候因为事发突然,一时间得不到解决,教师不得不中止授课,再花费一节课去补讲。在信息化背景下,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味的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不加选择的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和信息,极大的淹没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听说读写”。

(二)教师态度影响使用成效

1、年长教师抵触保守,不学不用

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在课件的制作方面特别熟练,但其中大多数年长教师对简单课件制作的熟练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上[11]。这实际上是教师难以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一种表现。此外,由于多数年长教师难以适应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和使用,所以对使用多媒体技术一直保持着一种抵触、排斥,难以接受的情绪,认为多数是表面功夫,不仅浪费时间,还难以提高、提升教学质量。

2、年轻教师求新求变,过度使用

教师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被大时代淘汰,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有的则是认为多媒体技术确实有很多优势,想进一步的借此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外,还主动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学习[12]。这是态度积极的老师,当然也有老师存在着消极态度。部分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上课,既不用再花时间去写板书、也不用大声的带领学生朗读。并且学校规定教师必须得学会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引入到课堂教中,针对此项工作还会进行考核评估。所以在各种影响因素的驱使下,老师们选择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研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上,教学过程中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差异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13]: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提倡这样的教学理念。只有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使他们在对画面的想象中去体会文本意境进而领悟其中的感情,不断地引导使其将学习内容进行内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趋势上,处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初级抽象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和一般性形象思维已经处于优势地位[14]。对他们来说需要的是对文本的和语言的认知,在过多的图像和插图面前,反而难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也难以理解和表述图像的含义。在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形象思维获得较快发展,再往后他们的思维趋于基本稳定和成熟。他们需要的是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如何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因而,教师在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时,需要注意他们的主体差异性,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合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

但是在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多数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无论面对的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只是一味地将课本内容照搬至课件之中。多数低年级学生都在关注课件,沉浸于感受幻灯片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一节课看文本的时间都不够十分钟,对老师所讲的文本内容记忆不深刻[15]。而高年级学生则是由于在多媒体主导的课堂中所包含内容较多,还得记录教师提供的课外素材,反而失去了用心感悟和品读文本的机会。长此以往,不仅分散了他们对文本解读的注意力,也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更无法分享自己内心对于文本的独特感受。

三、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有机结合课标,融合传统教学模式

1、解读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多媒体技术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正确解读新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每一类文本之后,再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相关的话题、背景、图片、音乐等,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人教版二年级《难忘的一天》,讲述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情。二年级属于基础阶段,阅读教学目标是以字、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为主。而这篇课文对于他们而言,出现了许多新字词,篇幅有点长,有些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一天会令“我”如此难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音频示范朗读、大屏幕呈现生字词,带领学生攻克阅读障碍。之后再给学生讲述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事迹,进而解释那一天对“我”到底难忘在哪里。在学习完文本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着这么“难忘的一天”,并鼓励他们在班上互相分享,还可以在写作课时以此为题再写一篇小日记。


↓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后阅读全文↓         本文共计8136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